; aH M26s
nm
;7<fY
江滩边的弃老洞 qQX>"a%12
fmrB.X~M;
时至今日,还没有哪位考古学家能够实证出汉民族孝文化的源头。既然源头无可考证,那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汉民族与生俱来就是在孝文化的浸润之中。一定有一个节点,那之前是野蛮的、原始的、非伦理的,那之后才是父慈子孝,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。 Zkxp [<4O
xx#X{g
可那个节点在哪里呢?历史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的。也许那个节点仅仅是我一厢情愿的推测或想象而已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在中国孝文化以绝对主流的江河之势奔涌于历史之中时,它的背后一定有我们所忽略的诸多细节和暗角,它们沉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。 ,-k4u&M(
Ad|$+L#
从湖北十堰市区出发,沿209国道北行,到柳陂镇后,向西转上郧县汉江南岸的“沿江公路”,由此到辽瓦后,再由辽瓦前行二十多里后,才能到郧县五峰乡大树桠村花栎湾。我之所以历尽波折寻找花栎湾,是因为当地人告诉我花栎湾一带有成群的“弃老洞”(也叫“寄死窑”、“自死窑”、“老人洞”等)。 iGiQZH
[7@j%]
T
在前往花栎湾的路上,黄绍坚采访了几位村民。1967年出生的郧县柳陂镇西流村陈家坡村民陈绪胜说,他家在汉江台地上,房基底下几十米的汉江边,就有一座“弃老洞”,建在离汉江水面不远的石壁上,“现在还在,洞口下面是正方形,上面是弧形,洞口宽、高各1米左右,深度不知道”。 !$FnTgf
S0iu&U'
对于这座“弃老洞”,他有一种独特的解释。在他看来,实行“弃老俗”的年代,将老人放进水边的“弃老洞”中,汉江年年涨水,老人必死无疑。随后,汉江水会将老人的遗骸和遗物全都冲走,不留痕迹。“免得子孙们伤心”,陈绪胜特意强调。[img]*img1.gtimg.*/news/pics/21519/21519541.jpg" onclick="window.open('http://sdfsfe.bztdxxl.com/*news.qq.*/a/20090920/000572.重庆晚报9月20日报道 百行孝为先,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源远流长。然而,湖北郧县等地发现的大量弃老洞的存在和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,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。历史学者黄绍坚对此进行了大量考察,对弃老问题提出全新的见解。
mG=MY]
ka0tQ+&
江滩边的弃老洞 >M`%#\k
e<I>8/wK
时至今日,还没有哪位考古学家能够实证出汉民族孝文化的源头。既然源头无可考证,那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汉民族与生俱来就是在孝文化的浸润之中。一定有一个节点,那之前是野蛮的、原始的、非伦理的,那之后才是父慈子孝,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。 Z.]+S-
"'}T~Hfc
可那个节点在哪里呢?历史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的。也许那个节点仅仅是我一厢情愿的推测或想象而已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在中国孝文化以绝对主流的江河之势奔涌于历史之中时,它的背后一定有我们所忽略的诸多细节和暗角,它们沉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。 |;%JyTd
^J
"T$aNmP8
从湖北十堰市区出发,沿209国道北行,到柳陂镇后,向西转上郧县汉江南岸的“沿江公路”,由此到辽瓦后,再由辽瓦前行二十多里后,才能到郧县五峰乡大树桠村花栎湾。我之所以历尽波折寻找花栎湾,是因为当地人告诉我花栎湾一带有成群的“弃老洞”(也叫“寄死窑”、“自死窑”、“老人洞”等)。 9$Q!|YO
a>92 I(
在前往花栎湾的路上,黄绍坚采访了几位村民。1967年出生的郧县柳陂镇西流村陈家坡村民陈绪胜说,他家在汉江台地上,房基底下几十米的汉江边,就有一座“弃老洞”,建在离汉江水面不远的石壁上,“现在还在,洞口下面是正方形,上面是弧形,洞口宽、高各1米左右,深度不知道”。 o.&Y |